变性不是"装演猜", 心理砖家请滚开

本期Jess和云老师专撕央视《心理访谈》栏目做的两期有关跨性别的节目,吐槽了所谓的心理学专家和情感导师们(其中一个还是财政处处长,什么鬼)对跨性别的无知和不尊重。

我们还采访了在英国攻读博士的心理咨询师柯晗,从专业角度聊了聊央视节目里的问题。

以下是节目里提到的云老师的文章——

荷兰青少年想变性?医疗机构来帮忙

变性?没问题!——看荷兰医疗机构如何协助青少年面对性别焦虑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

试想,如果你的孩子对自己的生理性别不认同或排斥,你会怎么做?比如,生理性别为男的孩子(即社会意义上的儿子)不喜欢玩具汽车或踢足球,而是坚持自己是女生,更喜欢布娃娃、穿裙子,你会不会刻意引导他做一些所谓更阳刚的事情?如果你发现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开始讨厌、隐藏或尝试抑制第二性征的出现,比如女孩子的胸部或者男孩子的胡子,他们甚至因为抗拒自己的生理性别而产生心理困扰,你会怎么办?如果他们说自己想去做变性手术,你会不会觉得是五雷轰顶甚至大逆不道?

在荷兰,当孩子们表现出这些特征的时候,父母可以选择向专业的医疗机构咨询,并且在认为必要的时候请求帮助。而这种帮助绝对不是强制性地把孩子“矫正”成社会普遍接受的样子,而是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确定他们对自己性别的心理认同,以及给予相应的医疗支持。

荷兰阿姆斯特丹、莱顿和格罗宁根三个城市的大学可以提供跨性别手术和相关治疗,根据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的介绍,针对青少年(18岁以下)的性别焦虑,有以下四个主要治疗阶段。在此需要特别说明,“治疗”一词的使用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疾病,而仅仅是因为它需要借助药物(比如荷尔蒙)、心理辅导和医疗手段(比如手术)来协助他们完成性别认同或转变。

第一阶段:初步诊断阶段,针对12岁以下的青少年,为期至少六个月,心理咨询师会对学校相关人员、父母或监护人和青少年本人,进行详细的信息了解,以此确定是否存在性别焦虑。

第二阶段:扩展诊断阶段,针对12-16岁的青少年,为期最长可达4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协助抑制青春期的第二性征发育,比如对女孩子来说,用物理方式的束胸,或者促性腺激素释放荷尔蒙的使用等来减弱女性特征的发育。这一阶段所产生的结果是完全可逆的,只是抑制性征而并非改变性别。

第三阶段:治疗阶段之使用跨性别荷尔蒙,针对16-18岁的青少年,无期限限制。通过跨性别荷尔蒙的使用,促进心理认同性别的激素生长,也就是说,女孩子通过服用雄性荷尔蒙而促使男性性征出现,男孩子服用雌性激素而促进女性性征发育。这一阶段的结果是部分可逆的。

第四阶段:治疗阶段之手术,针对18岁以上的人群,没有最长期限限制,但是与手术相关的医疗服务需要至少一年。这一阶段也是部分可逆的。

听完讲座之后,不禁感叹荷兰对于跨性别的支持程度(社会文化和医疗制度)之高。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质疑这位咨询师,在16岁以后才可以进行治疗是不是违反了青少年的个人意愿和自主权。咨询师解释到,这是因为根据荷兰法律,16岁以下的青少年必须要在得到父母或监护人同意的基础上才可以接受药物治疗;另一方面,在孩子青春期及以前,不管是治疗师还是青少年都需要反复确认是否真的需要医疗介入。

这提醒了我们,比最大程度上支持变性需求的体制更重要的,是逐渐弱化男女绝对二分的社会分类标准,消除对于性别特征的刻板印象。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出生性别是女,就一定要穿裙子、留长发、玩芭比娃娃;她喜欢短发、中性打扮、踢足球,可以做一个tough girl或tom boy,并不意味着她一定想要变成男性。因此,医疗上未必需要变性手术,而我们的认知上也需要更包容——不管生理性别如何,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都可以是多元的,更何况用生殖器来界定男女本身就已经备受质疑。

看过这些,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在看到“假小子”或“伪娘”的时候不再骂“变态”或冷嘲热讽,在自己的孩子对生理性别不认同的时候,也不会急于强迫他们改变,而是最大程度上给予他们选择的空间。这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更多的人不再妄加评判,我们才有更多信心让孩子自主选择性别或呈现ta认可的样子。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荔枝FM最新节目 《变性不是"装演猜", 心理砖家请滚开》。

帮助我们制作更多原创好节目,

请打赏支持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