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验室](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EwNjQ0MQ==&mid=2654280568&idx=1&sn=199e63508eb38c610fc43671554f511c&chksm=bd4d665e8a3aef4823cc91ed7b526fccd45068baf5ee1bcfa1fd7e0760edca7e8112422a5f8a&mpshare=1&scene=21&srcid=0213eCgg2RybzS5mArLnyW8E&pass_ticket=1Zc 5EjNplfxRvdnyHV xsUvkAuUhXfDQIX/2yJ2kcpITTsV6tu/Hq1vO7pqjkl5#wechat_redirect)
这篇是鸟鸟应“新闻实验室”主编方可成邀请写的,关于为什么做婊酱,以及婊酱在我们心里的意义。如果你看完了对婊酱有不一样的看法,欢迎留言,我们很想知道,婊酱对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即使你不习惯听电台,但如果你喜欢看“康熙来了”,那么你也许会喜欢“婊酱FM”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就是把这个电台,当成“性/情界的康熙来了”在做^.^。
简单说,就是围绕着性/情主题,让真实的人聊自己真实的故事和体验。我们有铁打的三位主播,流水的故事嘉宾,这就是婊酱FM。
婊酱FM目前的logo
从2015年上线开始,90多期节目,先后有100多位嘉宾分享了她们的故事,吸引了全网的粉丝13万人。它的影响力远远不能和“康熙来了”相比,但和康熙来了一样,我们都是把生活搬到台面上探讨,不同的是,我们不需要明星、大腕,在普通人的实践和探索故事里就能找到魅力和价值,就这样,也吸引了一些关注。
运营两年,这个电台是在野地里长起来的,选题、嘉宾、录制都有些“业余”,只是三位主播利用业余时间在做,花的精力不算太多,所以我只能从几个角度结合经历谈谈自己内容生产上的体会。
走近科学,还是康熙来了?
在快餐时代,许多科普节目时间短、信息更加密集,收听量也会更高,为什么我们不做科普,而做20分钟以上的故事访谈呢?关于这个,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2015年节目上线后,我们的公众号后台常收到一些关于性和情感的咨询,有意思的是,这些咨询常常以“我这样正常吗?”、“我是不是变态?”结尾。而那些问题在我看来都有些小儿科,尤其在网络时代随手一查科普文章一大把,怎么就难住了Ta们,而且会觉得自己是变态了呢?这是为什么?
后来我先后遇到了一些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个雷同的故事,就是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是为什么。
其中一个是我的访谈对象,一个年近40岁的男人,他是位工程师,结婚十多年了。
我问他,平时有情感问题会和谁去聊,朋友、同事、兄妹还是妻子?他说,没有和人聊过情感问题。
那遇到问题时怎么解决呢?就是用百度和微信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文章在写这个问题。
就靠搜索能解决你的困惑吗?不太能吧,网络上的解决办法其实比较雷同,很难解决个人化的那些难题。
那性呢?性方面会和妻子沟通吗?他说,结婚十几年,从来没有聊过。
再后来,我在微信后台的咨询里、以及我们访谈过的嘉宾那里,反复听到了和这个男人同样的故事,我把它叫做“情感孤岛”故事:他们仿佛是一个置身情感孤岛上的人,从来不去聊情感、不去聊性,甚至连和自己的情感对象和性对象都不聊。
从这个故事里,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在性/情上“不正常”、“变态”,为什么信息世界里各种科普都抵达不了这些情感孤岛:阻碍他们去探索答案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心的孤独,因为缺乏交流,他们无法确认自己在性、情上的某些喜好和渴望是否“正常”,是否受到别人喜欢。****这种孤独影响着太多人,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有无法与外人道也的性、情。
那这种对于“孤独”的发现,又和婊酱FM有什么关系呢?
婊酱FM是我和云老师、Jess三个人做起来的,最初它就来自于一种同样的孤独:两年前,我在自己的情感关系进入开放式时,发觉身边身边大多数人都处于一对一的传统关系里,很少有人能和我聊聊当时对关系的困惑和思考。那时常常隔着网络和我交流谈论的,是Jess。她能开放地接纳我的情绪,给我很多陪伴。而同样,云老师和她同在异国,也是一种深入的陪伴关系。我们后来想,也许这些讨论可以搬上网络,和更多的人一起去探讨,因为一定有人和我们一样面临这些情感和性的困惑。于是有了婊酱FM。
阻碍他们去探索答案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心的孤独……每个人都可能有无法与外人道也的性、情。
这个电台的初衷就来自于陪伴、接纳和开放多元。这意味着它能够包容更多元的话题,哪怕看起来非常小众的趣味,也会在这里找到同类。同类的陪伴,给过我们三个温暖和支持,相信也能让更多孤独的人们,不再孤独。
所以,这也是Jess一开始就敏锐察觉到的:不做科普,而做让真人讲真故事的性情访谈。因为,比起告诉人们“绝对正确、绝对权威”的行动方案,我们更相信在“正确”和“错误”之间还有一片广阔的空间,我们寻找在这片空间里实践、探索的个人,让更多人听到探索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部分节目标题
两年来,粉丝们的反馈告诉我们,是这样的没错——性/情,是一件需要陪伴的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找来更多故事,陪伴更多的人。
女权主义电台,粉丝大多是男的
一开始做节目,我是想和更多女性分享性/情体验。但现在发现,微信粉丝中75%是男性,和我们互动更多的也是男粉丝。这一点也许不难理解,当下的环境对男性谈性、消费性是更宽容和欢迎的,而对于女性却有别的期待和要求,我把这看成对女性的约束,这正是我们希望能够改变的现实。当然,我们也欢迎男粉丝,因为改善性别关系,他们要负起责任啊。
我们三个主播都是女权主义者。我曾在女权倡导公益组织工作,自己也发起过一个女权组织,热衷于倡导、行动、改变。而Jess和云老师,都是在国外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专业是法学人类学的性别研究方向,以及政治学。这些背景让这个电台本身具有了一些女权、多元、开放的意识,它是希望能够以性/情为窗口,去讨论性别平等、讨论多元倾向和需求、讨论包容和处理冲突的,而不仅仅是就性谈技巧、谈“知识”,也不仅仅是就情感谈情绪和感受。
也许因为带有这样的主观目标及职业背景,我在前期的一些节目中,难免带有迫切的“倡导”目的,但后来,从Jess和云老师的主持上,我开始感受到一种更深的平等,就是放下自己的道德优越,去和真正的故事、情感对话。我慢慢学会了少做判断,多对故事提问。对多元性的开放也许就是吸引众多男粉丝的原因。
三位主播,三种人设,对应听众三种需求
在性/情这个更接近实践和体验的领域里,往往带领风潮的,都是具有探索性的个人IP,如卫慧、棉棉、木子美等等。而目前市场上,关于性的科普多,探索性的个人和故事少;关于情感的大V多,平等陪伴的真人少;用文字讲故事的多,用真人访谈形式少。这也许是为什么,婊酱以三人主播访谈的形式,能够受到一定的认同。
婊酱片头有一段口播:“跟着云老师学技术,跟着jess毁三观,跟着鸟鸟再发育”。这三个定位还真不是为了迎合听众,而是我们各自真实的性/情状态,又正好对应了听众的三种需求:好玩、实践、探索,于是就形成了三种风格和人设。节目的选题范围、风格都因此确定下来。
不同的听众会对主播、选题有不同偏好,所以当一位听众在后台提问咨询时,是明确知道自己要找谁的。这给人一种“云朋友”的感觉。
在选题上,我们也有过不同阶段的摸索。
一开始,是“她们看起来好酷”的阶段:从一些看起来更前卫、刺激的话题开始,比如约炮、开放式关系、SM等,这些话题在2015年似乎还少有人谈,尤其真人真故事的形式,给人一种非常敢说敢做的印象。这也让我们因此获取了第一批听众。
后来,是“她们尝试了这些”阶段:当听众群体逐渐扩大,我们发现更多的人是在“没做过想尝试但不敢或不知道怎么做”的状态,不管是性还是情感。所以我们开始寻找一些已经在实践路上走出第一步的故事。
接着,可能会是“聊性有点危险我们可能要更多地聊聊情感?”阶段。这是一个玩笑,但的确,两年前我们开始做这些看起来热辣的主题时,以为未来会越来越开放,公开讨论性议题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没想到,很可能情况相反。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阶段的确有“聊性有点危险”的考量,但从不那么被动的角度来写,我觉得是我们三个两年后都不再只想当猎奇的性爱大师,而是愿意敞开心扉聊聊更多性/情的面向,也想把陪伴延伸到床笫以外的生活。
怎么面对价值观的碰撞?
新媒体时代许多人信奉的是“要说出大多数人想说的话,才能火”,就像咪蒙或许多刷屏文,但婊酱可能同时存在三方观点:主播、嘉宾、听众,意味着会面临更多的冲突。
第一,主播和主播的观点冲突,怎么办?
公开辩论。
在我们的节目中,有两期同时发布的节目,是我和jess就一个话题分别采访不同的嘉宾,做出的两期观点不同的节目,作为一种公开辩论的方式。但在录制时,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对方在节目里说了什么,不同的观点留给听众自己去选择。
第二,主播和嘉宾的价值观冲突,怎么办?
在这一点上我走过一段弯路,认为自己要替听众选择“正确”的信息,做价值的导向。婊酱刚开播,我曾邀请一位有着特别经历的嘉宾,在录制前她提出想要在节目里提一个概念“XX催眠”,我一听觉得有些不靠谱,就拒绝了,因为很怕那些概念会误导听众,失去节目的公信力。
但在两年后我重新邀请了这位嘉宾,她再次提出要在节目里说这个概念,我同意了。因为在做了两年节目后,我发现听众们都非常聪明,她们辨别信息的能力超出我的想象。我要做的,只是在访谈里更多地提问,让嘉宾自己为她说的话做出证明,给出更多信息供听众去辨别真伪。
在处理价值观冲突时也是一样。现实中,价值冲突比一个节目能够呈现的要复杂得多,没必要回避冲突。相反,为这些冲突提供一个呈现不同的立场的机会,这挺好的。
第三,主播/嘉宾和听众的价值观冲突,怎么办?
我们的节目中,听众反弹最厉害的,是一期讲“母子性”的节目。由于议题非常有争议,可以想象出当事人心理上一直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但依然愿意上节目来谈这个话题,说明他有很多想说的话。那一期他常常试图以为自己辩解的态度来说话,试图澄清一些本来没有提及的东西。这种态度被听众认为过于极端,播出后引发了更大争议。
虽然引发争议是难免的,对于一个议题来说也是好事。但那一次之后我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在录制前,和嘉宾更多沟通,帮助他能够呈现更多关于话题的面向,而不是停留在还击成见、纠结冲突?
许多议题本身就带有非常大的争议,听众的反应与嘉宾无关,而是对议题本身的反弹。这时候也许呈现更多当事人的体验,相比直接回应冲突,也许是更有价值的。
以野生状态生存了两年,之后呢?
稳定的内容生产对一个毫无收入的团队来说,并不容易。
婊酱是每周一更,平均每人每月要录制一期半的节目。两年来这种节目生产,伴随着各我们三人自学业、事业、个人生活的许多变迁,从一开始全情投入、兴致勃勃,到在嘉宾选题、运营推广、时间投入上感到负担,有几次实在情绪低落或者太忙,只能断更。而今天的听众被太多优质内容包围,对婊酱的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了。
所以怎么才能持续稳定输出、让耳朵更刁的听众满意呢?也许只有扩大团队、专业化和商业化运营,才是答案。
我们目前寻找到一些靠谱、有趣的志愿者加入,她们让团队更有活力,也提高了婊酱内容的质量。
同时我们也在探索一些盈利模式。在我看来,盈利也许代表着一种被市场认可的价值,这才是长久生存的可靠方式。和性/情一样,对商业的实践和探索,相信也会很有意思。
有一些为婊酱操碎了心的可爱粉丝,给我们发来盈利的建议,都是非常棒的想法,我们会在今年做一些尝试,慢慢摸索可行的方式。也欢迎有这方面经验和想法的盆友,能够给我们多提建议,或者一起合作做一些事情。我们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这些就是两年来做婊酱FM的个人体会。我们还没满足,还想要更多……故事和嘉宾!如果你有故事或者想听故事,欢迎在微信公众号、网易云音乐搜索“婊酱FM”来找我们。鸟鸟、Jess、云老师,欢迎你一起大胆谈性~~
婊酱鸟鸟
用性冷淡之心做最性感的主播
(👆 扫上方圆形二维码可以打赏作者。)
˙ ˙ ˙ ˙
新的一年,也要婊婊的